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鸣生亮武术文化网 > 最新动态 > 【鸣生亮岭南分会专栏】李日星:太极拳修炼之功以培养人体气血为大要,“按窍运身”是培养人体气

最新动态

【鸣生亮岭南分会专栏】李日星:太极拳修炼之功以培养人体气血为大要,“按窍运身”是培养人体气

关键词:

鸣生亮太极拳张全亮

2018-02-05

 图文来源:农弁太极公众号

作者与师父张全亮

 

太极拳被视为世界上最完美的运动而成为人类养生保健的最佳选择。太极拳运动对于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的保健功能,已经为众多研究成果所证实。

 

太极拳的医学功能在美国被广泛应用到人的骨密度、心血管、物理机能、机体平衡、心理机能、免疫功能、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等领域作为补充治疗手段,也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太极拳为什么会具有如此神奇的养生保健功能呢?这是医学界、人体学界、生理学界、物理学界等众多领域都在寻求答案而不断进行探索的颇有兴趣的课题。

 

其实,在中国古老的医学和养生文化中,它的答案非常明确。这就是人的生命决定于气血,而太极拳运动的修炼之功就在于培养调节人体生命之动力源泉的气血。中医认为,气是人的生命的动力源泉。太极拳运动的修炼之功,全在以培养调节气血为大要。


图片来自网络

 

一、人体生命以气为帅   

   

人体生命以气为帅。众所周知,养生大要不外三端:心理调节的精神颐养;饮食调节的物质营养;运动调节的健身保养。一个人只要精神愉悦,营养平衡,体魄康健,就能明哲保身养生而臻于上寿。然而,人体生命的决定性因素是气血,所以,精神、营养、起居三者,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培养人体的气血,作为强身健体、养生益寿奇葩的健身气功,其修炼之功更是如此。

 

《易筋经·膜论》:“夫一人之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一体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则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气血者为大要也。”气与血两者,气为阳,血为阴。阳主阴从,“气为血之帅”,因此,练功实即练气。

 

然而,“精气神乃无形之物”,“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所以,练气一定要练意。以心行意,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求意气合一,运化全身,达到通经活络,强筋壮骨的目的。这是中国古老的导引术、吐纳术等健身气功根据人的生命本质规律所遵循的练功原理。

 

根据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所载44幅“导引图”,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所流行的古老的导引术的基本形态:屈伸开合,旋转摩搓,无不意念专注,吞吐有致,吐纳导引,意气横生。流传千古的《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等正是中国古代以培养气血为大要的健身气功的代表。它们既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体系中极为珍贵的养生文化精华。



 图片来源网络


二、太极拳以练气为主


跟健身气功一样,太极拳也是植根于道教文化的具有更高层次、追求更高境界的技击健身术。它以《周易》阴阳哲学为理论根据,融中医经络学、吐纳导引术和擒拿格斗术于一体,其技击方法采用“掤、挤、肘、靠、捋、按、採、挒”基本八法;其修炼之功全在培养气血为大要而以练气为主。

 

不管什么流派,凡太极拳的练功,无不强调“以心行意,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无不追求“气沉丹田”,松静沉稳;“气宜鼓荡”,轻灵圆活。太极拳是糅合吐纳术、导引术、经络针灸术而为技击格斗术所用的强身养生术,是古老健身气功的升华,是中国养生文化和武术文化交融的结晶。

 

太极拳的修炼首先是以自我肢体的锻炼为主。它讲究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意气相依,身心相合,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太极拳的动作轻柔圆缓,连绵不断,滔滔不绝;静以制动,柔以克刚,刚柔相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舒展沉着,中正平和,自然飘逸。它是男女长幼咸宜的中医养生保健术。

 

在中医看来,气,不仅是人体功能的动力,生命的源泉,而且是人体结构各个部分相互沟通协调的枢机。所以,气的调理应该放在太极拳运动的首要位置,强调调理气机,以养周身,所谓“动静之机,阴阳之母”。讲究气沉丹田,以激发内气的运化。

 

太极拳根据中医的医理,认为肺主气而司呼吸,肾主纳气而为生命源泉之根。因而调节肺气必先养肾,肺肾协同则呼吸细匀深长。为此,太极拳提倡腹式呼吸法,它不仅可以增强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还可以补益肾脏以固元气。丹田元气充盈,则内气鼓荡而周流全身,脏腑皮肉、内外上下都能得到调养。 

 

太极拳运动是动态修炼之功,人体气血也是不断流动而循环往复的。太极拳运动要把外在的形体运动与内在的气血循环协调统一,就要把练形与炼神结合在一起,所谓外练筋骨肉,内练精气神,内外兼修。形体是气和神的载体,养生必须保养形体,形体健全,与气的充盈,神的完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因此,形体的修炼,往往是通过内在的精气神的修炼来实现的。动形体以行气血;行气血以养形体。这就是太极拳运动养生的基本特点。人体的气经由任、督、带、冲各条经脉上行于肩、臂、肘、腕,下行于胯、膝、踝、趾,到达手足之末,周流全身,而后复归于丹田。所以,周身肌肉、筋骨、关节、四肢百骸均在气的推动下得以运动,达到活动筋骨、疏通脉络、行气活血的功效,使精血充足,气息平和,神志清明旺盛而益寿延年。

 

三、“按窍运身”是练气的门径


如《易筋经》所说,“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所以,练气一定要练意。太极拳“以心行意,以意领气,以气运身”,要领明白,但践行不易。这是学习太极拳的难度所在。究竟如何“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做到意气相依,形神相合,使练意与练气合一而实现太极拳运动最理想的养生功效?这是太极拳家一直在探索,也是太极拳界研究不辍的课题。

 

当代武学泰斗王培生先生以毕生精力研究武学,经过数十年对太极拳的深刻体悟和潜心研究,在“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按窍运身”的理论和方法。



 

“按窍运身”就是在太极拳的修炼和应用过程中,按照拳法的行经路线,把意念专注于相应的穴位,使内气随之也聚合于相应的穴位,并由此而沿着相应的经络运行到脏腑乃至于全身。“按窍运身”是武学大师王培生先生太极拳练气练意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太极拳界“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意气论”的补充、修订和理论升华。它使传统的较为抽象的“意气论”变得十分形象直实而更具有可操作性。

 

王培生先师之所以为武学泰斗,是他武、医结合把中医经络针灸术与太极拳的修炼功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吴式太极拳的发展在技击功能和健身养生功能的结合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所创编的吴式太极拳37式是这一历史成果的典范。整个套路37式178动所行经的穴位,大致涵盖了人体360多个穴位的大部分关键穴位。

 

习练吴式太极拳37式对健身养生所产生的功效用“不可思议”的提法可能更为确切。对此,也许用王老先生的高足我的师父张全亮先生的武学研究成果更能说明问题。

 

武学大师张全亮先生作为王培生先师所钟爱的入室弟子,继承吴式太极拳的优良传统,细心揣摩精研王传吴式太极拳,不仅对于“按窍运身”理论作出了系统精确的诠释,而且对“按窍运身”法的操作进行了具体入微的经验性描述与归纳。

 

 

他在《太极拳登堂论》、《“按窍运身”在吴式太极拳体用中的具体实施》等系列论述中从具体的穴位入手,归纳为六条原则和方法:

三融四坠腹内松;公转自转气腾然;

内导外随神领形;按窍运身水洇沙;

单腿负重川字步;以腰使手走螺旋。

 

张全亮师还把各条原则和方法根据各个穴位功能编成“按窍运身”练功法的口诀,把王老先师“按窍运身”的理论和方法具体化。他明确指出:“吴式太极拳的’按窍运身’是太极拳的高级运动阶段,它是中医针灸的经络学说作为推动整体运动的理论基础,是在细微的经络、穴位、细胞分离化合上下功夫。”“按窍运身的练法,是攀登太极拳高峰的捷径”。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升堂入室进入吴式太极拳殿堂。他精心编著了《传统吴式太极拳入门诀要》一书,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演绎“按窍运身”的门径与方法。从中可以真正体悟到传统吴式太极拳修炼功法的诀要。

 

吴式太极拳发展到当代,经王培生先师及其门人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已经把古老的健身气功运用到了纯熟而洗练的程度,张全亮大师关于吴式太极拳的健身原理与实践的创新成果,正是太极拳运动发展到历史高峰的杰出代表。


    2016年10月18日初稿,

2018年元月16日修改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活动内容更多
联系我们更多
QQ:1364960387
微信:兔兔侠
邮箱:zhang_xy3188@sina.com
客服中心
鸣生亮: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