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鸣生亮武术文化网 > 最新动态 > 【鸣生亮岭南分会专栏】李日星:什么是武术?什么是武学?——兼谈拳术、武术、武学、兵家与易学

最新动态

【鸣生亮岭南分会专栏】李日星:什么是武术?什么是武学?——兼谈拳术、武术、武学、兵家与易学

关键词:

鸣生亮太极拳张全亮

2018-02-05

 图文来源:农弁太极公众号


作者与师父张全亮

 

谈到“鸣生亮武学”,有人问我,为何谓之“武学”而不称“武术”?由此想到武之“学”与“术”的一些问题,从枝繁叶茂的“叶”到根深蒂固的“根”,从原始的“拳”到现代的“太极健康工程”,不由得牵扯到传统的拳术、武术、武学、兵家与易学等种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姑且罗列一二,或许可抛砖引玉。我们不妨从最单纯的“拳”说起!

 

古老的传统,把徒手格斗技法,称之为拳术或技击术。拳术源于先民狩猎时与野兽的搏击和原始部落之间的格斗。《说文解字》:“拳”的本义为“拳,手也。”手,张之为掌,卷之为拳。《诗经·小雅·巧言》:“无拳无勇,职为乱阶。”这是古籍中“拳”字的最早出处,意为没有攥拳的力量与勇气是引发祸乱的开端。拳之为用,离不开拳打脚踢,摔拿拧靠,这是人类防身自卫的本能。一旦讲究或琢磨踢、打、摔、拿的方法和技巧,拳便有“术”而提升为“拳术”了。

 

中国历史上,从抵御猃狁,到抗击匈奴,从炎黄之争,到列国纵横,战乱频仍。春秋战国而下,列朝列代,安邦定国,开疆辟土,东守西顾,南剿北征,何时有过宁静?凡征战杀伐,阵前搏击,生死较量,拼的就是利器与拳术。

 

战国时期的齐国每年春秋两季采用较量力气的“角试”选拔勇力之士以充实军队。《管子·七法》所谓“聚天下之精材,论百工之锐器;春秋角试以练,精锐为右”即指此。秦以下,“角试”正式成为军队士卒必修的训练科目,称为“角觝”。角觝,也叫角抵,就是力气与技能的较量。

 

早在春秋列国之际,游侠之士的风行,养士之风的时髦,表明职业拳手已然产生。被称为战国“四君子”的平原君、孟尝君、信陵君和春申君“养游侠私剑之属”,聚集了大批“智、勇、辩、力”之士,其中,勇力之士应当就是以拳技谋生的职业者。拳术之盛,由此可见。

 

隋唐两宋,习武练拳尤甚,文以武养,武以文修,文武兼备,拳术套路盛行。明清以来,拳种林立,门派纷争,罗汉拳、通背拳、劈挂拳、螳螂拳、六合拳、咏春拳、洪拳、八极拳……此起彼伏,争奇斗狠,到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三足鼎立,形成了中国传统深厚的拳术大系、蔚为大观的中国功夫。

 

如果说,拳术是打、踢、摔、拿的徒手搏击功夫,那么,武术就是在徒手搏击功夫基础上还能精通兵刃器械的涵盖面更为广泛的技能。武,是一个会意字,止戈为武。可以理解为拿着兵器,冲锋陷阵,进行遏制侵袭的征战杀伐。简单说,奔走杀伐之术便是武术。这是军事层面的概念。

 

古代习惯于把文与武相提并论。朝中官员分文官、武官;国家军事称武事,国家军备称武备,兵器也就称之为武器。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后汉书·臧宫传》:“福不再来,时或易失,岂宜固守文德而堕武事乎?”

 

在我国,文治武功、文韬武略、文武兼备、能文能武的传统理念根深蒂固。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古代有志之士的励志目标。武术与拳术的联系与区别也由此可见。

 

武术是一门大学问。这门学问的知识结构就是武学。武学是融合技击术、力学、医学、哲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包含了武之术与武之道在内的一门综合性学问。

 

在中国历史上,武学是指古代兵书和学习兵书的军事学校。它始于北宋神宗时期。为了挽救宋朝积贫积弱的政治危机,王安石主导了以理财整军、富国强兵为中心的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提出学校教育要“求专门,兼文武”,在东京设立武学,教授军事知识,以《武学七书》,即七种兵书为主要教材。同时,设立武学博士“掌以弓马武艺训诱学者”。

 

 宋元丰三年(1080年)四月乙未,宋神宗下诏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并雕版刊行,号称“七书”。这就是《武学七书》,亦称《武经七书》。

 

武学的历史内涵,实际上是源于战国时期的兵家。兵家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学派,以研究作战、用兵为主要宗旨,主张运用武力来遏制武力,通过战争来达到安邦定国的目的。创始人是被尊为“历代兵家之祖”的孙武。其主要代表有孙武、吴起、孙膑、姜尚、司马穰苴、尉缭等。他们的主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把兵家著作分为四类:一类是侧重于军事思想和战略策略的兵权谋;一类是专论用兵之形势的兵形势;一类是以阴阳五行论兵,杂以鬼神助战之说的兵阴阳;一类是以兵器和技巧为主要内容的兵技巧。兵家的学问除了武学所具备的知识外,更需要以军事学、天文学、地理学、人力学、兵器学、管理学和指挥艺术等学识来作支撑。古代所谓“帝王之术”,大致指此。

 

传统武学的涵义侧重于军事谋略;现代武学的概念侧重于武术所包含的武德、武技、武艺、武功、武术理论和武术流派等,相当于“以弓马武艺训诱学者”的内容,大致属于“以兵器和技巧为主要内容的兵技巧”。两者之间既有源与流的母子关系,又有范围大小和分支侧重的显著区别。

 

现代武学重在于“术”,而指向武术、拳术、技击术的技能及其规律与原理。它是历代武学大师在实战中创造、研磨、积累、归纳、传承的武术形态特征、技击功法和知识与学问。

 

孙禄堂先生认为“武学与文学一理”, 主张将“武术”提升到“学”的品位上来。所以,他留给世人的著作《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都以“学”冠名。孙剑云先生将他的著作合编时,定名为《孙禄堂武学录》,从“武学”的文化定位来看待孙禄堂先生“武术”的学术价值。

 

的的确确,孙禄堂先生的武术并没有停留在“术”,而是深深地切入到了“道”,广泛地涉及到了力学、医学、哲学等众多学问。凡是武术大家,都是将武之“术”提升到“道”的最高境界,使“术”与“道”高度融合而令后人咀嚼不尽、探索无穷的文化结晶。这正是当代新兴学科——“武学”的兴起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实,拳术、武术、武学、兵家都植根于中国古老的哲学。这就是《易经》及其历代研究成果所构建的易学。从伏羲制作八卦、文王演绎八卦、孔子解释八卦到周敦颐作《太极图说》,无不在阐述一种哲学思维,这就是中国人所特有的被称之为“太极”的整体观和方法论。

 
 

图片来源网络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百家之源”,是东方智慧的源泉。老子的自然哲学、孔子的伦理哲学、兵家的军事哲学,中医的气血平衡论,乃至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无不运用《易经》的整体观和方法论,闪耀着《易经》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智慧光芒。

 

从兵家孕育而成的中国武术毫不例外地建筑在《易经》太极哲学的基石上,蕴含着无比深厚的古老智慧的结晶,尤其是形意拳、太极拳和八卦掌的先后盛行,把中国功夫的哲理与智慧推向历史的高峰,其健身与技击的核心价值弥高,武之学可谓至大至深。

 

张全亮大师继承梁式八卦掌宗师李子鸣和吴式太极拳宗师王培生的武学体系,创造性地把以柔化为显著特征的吴式太极拳和以变化风行于世的梁式八卦掌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了以八卦太极为特征的鸣生亮拳法和鸣生亮武学体系,其实践之精微,理论之宏博,出类拨萃。

李子鸣

 

王培生


张全亮

 

他所创立的“北京鸣生亮武学研究会”已然成为“最具影响力世界太极优秀机构”。鸣生亮武学的研究与推广为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和推动我国“太极健康工程”的构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鸣生亮武学之所以称之为“武学”而不只是“武术”就在于它蕴含着无比精微而博大的东方智慧和传统基因。


图片来源网络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活动内容更多
联系我们更多
QQ:1364960387
微信:兔兔侠
邮箱:zhang_xy3188@sina.com
客服中心
鸣生亮: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