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鸣生亮武术文化网 > 最新动态 > 张全亮:“按窍运身”练功治病(武当杂志转载)

最新动态

张全亮:“按窍运身”练功治病(武当杂志转载)

关键词:

鸣生亮张全亮太极拳

2019-01-13

 

     “以心行意,按窍运身”理论,是已故吴式太极拳技击艺术大师王培生先生,在总结数十年体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传统太极拳在体用两个方面,都非常强调“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王培生先生在实践中体悟到的“按窍运身”,要比“以气运身”更具体,更好掌握。实践证明,用这一理论指导健身和技击,作用更为显著。王培生先生提出的这一新理论,是对前人太极拳理论的一个补充、完善和发展,是对太极拳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

     “按窍运身”,就是在拳术的体用中,先将意念注于一个穴位,让内气自然向此聚合,随之自会循经络运行,内动外随,细心体察,向上则如气蒸腾,向下则如水洇沙,极为细腻有趣。纯熟之后,在健身上可以有效的通经化瘀,起到针灸、按摩的作用:在技击上因为我之内气,在体内细腻不停的流动,使对方之劲力无法落到实处,让对方感到如攀沙山,如陷泥潭,蹬不上劲,抬不起腿,迈不开步。功夫上身之后,越练越精,可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神明境界。

     但是在实践中,如何实施“按窍运身”的练法,目前还没有见到系统、具体的文字阐释。

     关于“按窍运身”的理论,在太极拳体用实践中怎样具体运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比如人周身有360多个穴位,以王培生先生创编的吴式简化太极拳37式而言,有178个动作,很多动作还要分解出很多小动作,这么多动作练起来怎样想?是一个动作想一个穴位,还是按照运动路线把分布在肢体上的所有穴位都要一个个想到?还是重点选择几个主要穴位?所选定的某个穴位应用于某一动作,对健身和防身有什么效果?要表述清楚,需要通过反复长期的实践体悟和大量的功效实例做佐证,还要用大量的文字、图片来说明。这是一个大的关于人体文化和人体科学的研究课题。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具体落实“按窍运身”的练法?我认为应该从先粗后细,先重点后一般,先原则后具体的方法入手,慢慢地学习、实践、体悟、运用“按窍运身”的练法。比如先不涉及每个动作,先从吴式太极拳在体用上的一些不变的原则入手,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所谓不变的原则,就是吴式太极拳在演练和使用时,从预备式到收式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动式还是静式,从始至终都要保持的姿态和运动程序。

吴式太极拳在体用中有哪些不变的原则呢?我初步归纳了六个。

 

01   三融四坠腹内松

 

     三融,即头融天,脚融地,胸融空。

    四坠,即肩(肩井穴)往腰(命门穴)上坠,腰(命门穴)往胯(环跳穴)上坠,胯(环跳穴)往膝(阳陵泉穴)上坠,膝(阳陵泉穴)往脚(解穴溪)上坠。

     腹内松,就是气沉丹田。具体地说,脚融地,是想脚下生根,深扎八荒,意念越深越远越好。脚融地,把意念放在解溪穴.,要细心体会根扎八荒之意境,想像树根融扎地到极远处时,再把意念转移到涌泉穴,意想回吸大地之精华,通过“树身”蒸发到“枝叶”。

     头融天,是提起精神,想像头颅把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四肢关节都一节一节拉直、断开。拳论曰:“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头融天,把意念放在大椎穴,要细心体会“大树参天生长”的气势。意念越高越大越好。枝繁叶茂根系会更加发达。想大树参天生长之势融插到极限时,再把意念转移到百会穴,意想回吸宇宙之精华通过“树身”洇润到“树根”。

        胸融空,是把意念放在膻中穴,做 静、绵、深、长的深吸气,极力扩大胸容,通过深吸气意使脊髓和脊髓腔壁分开,肌肉和骨骼分开,皮肤和肌肉分开,全身毛发都要竖起来。想像整个身体像一个从内向外一层层都充足了气的皮球,在深吸气胸容不断扩大时,要细心体会“如沐春风”的感觉。待胸容扩大到极限时,稍停再做悠、缓、细、匀与吸气等速的呼气,开始进入四坠。拳论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四坠,是把意念先放在肩井(穴),然后想像三融之气化为润物无声的春水,通过肩井穴,依次向全身的骨髓,肌肉洇润,上肢到十宣穴(十指端),躯干到命门(穴)、下肢到环跳(穴)、阳陵泉(穴)、解溪(穴),慢慢把全身骨骼内外都融化为流水。要细心体会“枝繁叶茂花果飘香”的美景盛况。

       三融,是“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无形无相,全身透空”。想三融可以有效地调整脊椎力学失衡,防治多种疾病。可以使脑、脊组织放松,达到除张化瘀,健脑益智的效果。

       想三融,是亲天,是神向上、向外,是天地分开。

       想四坠,是敬地,是形向下、向外,是天地交融。

      三融、四坠,是三才合一,如天罩地,如地包天,覆阴而抱阳。人与万物同在天地间孕育、变化。天是父亲,地是母亲,天地就是我,我既是天地,浩瀚杳杳,杂念皆无,只有一气尚存。三融四坠也是一种掤劲。

      腹内松,就是在想三融四坠之后,再把意念转移到命门穴,腹自回收,意念全部收回丹田,想像自己是一把打开的雨伞,又收了回来。整体感觉像是站立在停泊于水中的船上,有点轻微摇晃,即进入太极佳境。三融是神,四坠是意,腹内松是气,全身内外随神、意、气之开合是力。“三融四坠腹内松”就是一个大的周天循环。是神、意、气、力的化合。

       三融四坠腹内松,是一种静态表现,主要用于太极拳的预备式,也是效果极佳的内功修炼方法。行拳过程在所有动作的运行和定势也都要尽量保持“三融四坠腹内松”的良好状态。


02       公转自转气腾然


      公转自转是太阳与地球公转同时自转的运动规律,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也是吴式太极拳动态的表现特点。只要动就要用意使周身所有关节都以腰椎(命门穴)为圆心进行公转同时自转。以头为领导的上体运动是公转,以尾骶骨为领导的下体运动是自转。公转与自转是相互反方向运动,是身如拧绳,首尾相合、如猫寻尾的运动,是效法自然运动规律的运动。从整个身体看像是一个打足了气的皮球。从每个局部看又像是一部具有九曲轴、万向轮的机器,无微不利。公转自转时要保持三融四坠的状态和腹内松静的妙感.意要向内、向下,神要向外,向上。公转自转气腾然,是一种动态的表现。


03   内导外随神领形

 

      这就是太极拳先辈在拳论中所强调的“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太极拳是哲理性拳术,是实用意念拳,是头脑功夫,是用意不用力的拳术。每个式子都要先想后做,先看后行。要用心意引导内气,以内气带动肢体。以眼神(包括内视与外视)领导着肢体的运动方向。“内导外随”是以阴面的穴位、经络从下向上或从上向下,带动着阳面的穴位、经络乃至整个肢体缓慢运动。其运动意念(路线)在体内时,以内视神的领导为主,其运动意念(路线)超越体外:向前后左右运行时,则以外视神的领导为主。

     内导外随神领形,是吴式太极拳的整体运动特点。

 

04   按窍运身水洇沙

 

     “按窍运身”理论是王培生老师的创造,“如水洇沙”的练法是我多年修炼吴式太极拳和研究拳理拳法过程中的一种顿悟。《十三势行功心解》强调“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极拳打手要诀》曰:“节节贯串,虚灵在中。”按窍运身,就是在体用时选择一个主要穴位,带动内气在肢体内缓慢运动;如水洇沙,就是要想像内气在肢体内的运动是以如水洇沙(由上向下)或如 蒸腾(从下向上)的形式边洇边走,细腻入微,可以达到“想穴除疾,细腻化瘀”的保健功效。

按窍运身水洇沙,是内气在意念支配下的运行特点。

 

05   单腿负重川字步


     就是在每个拳式的体用上,都要把重心垂直在一条腿上,虚实要分得十分清楚;前进后退的运动路线都呈川字步型,定势时两足像是踏在两条轨道上,充分体现出拳论中“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要求。

     单腿负重川字步,是吴式太极拳独具的步法特点。

 

06   以腰使手走螺旋

 

      就是在整个行拳过程中无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举手、投足都以腰为主宰,以腰为驱动。手足都不要主动伸屈,更不能盲目伸屈,不能出现分力和勉强之力,是浑然一气的整劲,并且运动的路线成螺旋形。

       以腰使手走螺旋,是吴式太极拳运动程序和路线的表现。

     上述六个不变的原则归结起来为如下歌诀:

   

      三融四坠腹内松  公转自转气腾然

     内导外随神领形  按窍运身水洇沙

      单腿负重川字步  以腰使手走缚旋

“三融四坠腹内松”的理想穴位是:

松解溪,脚融地,根扎八荒;想涌泉,水上行,如气蒸腾。

松大椎,头融天,参天生长;想百会,气下沉,如水洇沙。

松膻中,胸融空,如沐春风;天地分,无形象,全身透空。

松肩井,身四坠,天地交融;尊天地,孝高堂,泉清水净。

松命门,腹(神阙穴)自收,周身荡漾;静如此,动亦然,太极佳境。

“公转自转气腾然”的理想穴位:

腰(命门穴)为轴,闾(长强穴)追肘(少海穴),公转自转;动转时,神(神庭穴)内敛,气要腾然。

“内导外随神领形”的理想穴位:

阴(阴面的穴位经络)内导,阳(阳面的穴位、经络)外随,动与神合;上想下,下想上,前后皆然。

“按窍运身水涸沙”的理想穴位:

想要穴,聚内气,缓慢濡润;极柔软,极松静,如猫捕鼠。

“单腿负重川字步”的理想穴位:

想命门(穴),找环跳(穴),中正安舒;欲进退,想肩井(穴),沉肘(少海穴)动步。

“以腰使手走螺旋”的理想穴位:

手脚动,以腰控,先开后合(肩井穴与环跳穴之开合);内抽丝,外螺旋,虚实分清。

上述穴位的部位、归属与作用:

解溪穴,位于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正中之陷中,属于足阳明胃经。功能:引上焦之郁热下行,可通经活络。主治:头疼、眉棱骨痛、面肿、目赤、眩晕、心烦、腹胀、便秘、抽筋、踝关节肿痛、下肢瘫痪等。

涌泉穴,位于足心,屈趾凹陷处。属于足少阴肾经。功能:通经活络,滋阴降火、补肾壮阳、开窍宁神。主治:黄疸、头顶痛、失眠、眩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癫痫癔病等。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约与肩平。属于督脉。功能:疏风清热、解表通阳、清脑宁神。主治:感冒发烧、咳嗽气喘、肩背疼痛、颈项强痛、疟疾等。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属于督脉。功能:解热开窍,升阳固脱,平肝熄风,镇静宁神。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鼻塞、晕厥、中风、昏迷,癫狂、高血压、子宫脱垂、脱肛,阴挺、神经衰弱、健忘、血崩等。

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之中正点。属于任脉。功能:调气降逆,宽胸利膈。主治:胸闷气憋、胸痛气短、岔气、气机不调、咳嗽气喘、痰多带血、肝气冲逆、心烦心悸、呕吐、泄泻,乳痛等。

肩井穴,位于两小臂贴胸交叉,两手中指肚所指之软凹处。属于足少阳胆经。功能:通经活络、散凤止痛,疏风开胸,降逆平冲。主治:颈项强急、肩背疼痛、手臂不举,偏头痛、感冒、耳鸣、耳聋、呕吐,眩晕、乳腺炎、咽喉炎、颈淋巴结核、中风偏瘫、诸虚百损等。

命门穴,位于右肾左上角,第2第3腰椎之间,前与肚脐相对,侧与两肾相平。属于督脉。功能:兴阳益气,宁心安神,补肾固本、通利腰脊。主治:失眠健忘、头晕耳鸣、眼花、后脑痛、腰腿痛、脊强反折、五劳七伤、赤白带下、惊恐、脱肛、遗尿、尿频、遗精、阳痿、早泄、泄泻、下肢麻癖等。

神阙穴,位于肚脐正中。属于任脉。功能:安神益气、滋阴壮阳,调理脾胃。主治:肠鸣腹痛。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形疲体乏、绕脐疼痛、水肿鼓胀、脱肛、泄痢、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等。

长强穴,位于尾骶骨端与肛门之间。属于督脉。功能:通督任,壮阳气,通经活血、调理脏腑。主治:痔搭、痢疾、脱肛、泄泻、便秘、便血、阳痿、早泄、阴囊湿疹、淋浊、闭经等。

少海穴,位于肘内侧横纹头陷中。属于手少阴心经。功能:通经活络。主治:心痛、两臂麻木、肘关节痛、手颤肘挛、腋胁痛、颈痛等。

神庭穴,位于入发际正中五分。属于督脉。功能:回阳救逆。主治:前头痛、政晕、目赤肿痛、多泪、失眠、癫痫、惊悸、鼻炎等。

环跳穴、位于大转子骨的外上方、侧卧上腿屈膝足跟所能触及的凹陷处。属于足少阳胆经。功能:通经活络、驱风散寒,健利腰腿。主治:遗尿、糖尿病、尿潴留、膀胱炎、经痛、坐骨神经痛、腰胯痛、下肢麻癖、半身不遂等。

前面还提及了如下两个穴位即十宣穴、阳陵泉穴,顺做注释:

十宣穴,位于十指尖端距爪甲约一分处。属于经外奇穴。功能:活血通经,回阳缓急。主治:一切急性病之失神、吐泻、或欲吐不出、欲泻不下、喉庳呼吸困难、高烧不退、高血压、癫狂、短气不语、邪病大唤等。

阳陵泉穴,位于膝外关节下一寸,腓骨小头之微前下方陷中。属于足少阳胆经。功能:通经活络,舒肝利胆,清泄湿热。内和脏腑,外润经筋。主治:下肢痿癖、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腰膝疼痛、麻木、胁肋痛、心下急痛、口苦、黄疸、水肿腹坚、小便不利、脚气、小儿惊风、破伤风等。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活动内容更多
联系我们更多
QQ:1364960387
微信:兔兔侠
邮箱:zhang_xy3188@sina.com
客服中心
鸣生亮: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