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鸣生亮武术文化网 > 最新动态 > 张全亮先生谈吴式太极拳健身原理和实践

最新动态

张全亮先生谈吴式太极拳健身原理和实践

关键词:

鸣生亮王培生张全亮

2016-03-17

   编者按:中华武术杂志,2016年3期全文刊登了李日星学习张全亮先生吴式太极拳健身原理的体会文章,写的很好,建议大家认真研读,会有益处。

李日星

张全亮先生致力于全面继承和发扬先师的武学传统,研究先师的武学精髓,同时,他也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富于理论创新。他把“吴氏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和实践”精辟地概括为:

松静减压,缓慢增力;

想穴除疾,细腻化瘀;

柔化防衰,观妙开智;

中正安舒,单重轻灵;

体脑并练,益寿延年;

阴阳合德,与天同运。

这十二句四十八字歌诀,既揭示了吴式太极拳的健身原理,也融合了他几十年来习练吴式太极拳,探索吴式太极拳奥妙所感悟的太极真谛,把吴式太极拳所蕴涵的武学、中医学、气功学、生理学、心理学、生命科学和阴阳学说等科学基因和有机元素系统地归纳综合为一体。

 

张全亮先生所总结归纳的吴式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完整系统、具体精微,涵盖了武、医众多层面的深奥内容,从六个方面切入其理论内核:

、“松静减压,缓慢增力。”

张全亮先生讲当今社会,从上到下,从老到少都有各种不同的压力。有思想上的压力,有工作上的压力,有生活上的压力,有情感上的压力,这些压力不及时解除,就会形成身体某些脏腑和部位的紧张,紧张是万病之源,长期得不到缓解,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各种疾患。解决的办法就是经常不断的给自己减压。

吴式太极拳有独特的松静减压方法,使人的思想放松,使人的关节韧带,上自颈椎头颅、下至手指足趾节节放松。

松,不但是习练太极拳的入门功夫,而且是太极拳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张全亮先生在答中华民族网络电视台记者问时特别强调:“从动作外形和意念上要求,是做每一动作时,周身所有的关节都要前后、左右、上下极力拉开。想象汗毛要竖起来,皮肤和肌肉,肌肉和骨骼,骨髓和骨髓腔之间要拉开距离,在意念上要尽量放松。每个动作在展、放、开、发时,还要做舒伸到‘其大无外’的想象。”

静,是指太极拳运动中神情专注,清静空灵,动中求静的一种修练功夫。道教《清静经》就是专门讲静功修炼的古老经典。它认为:“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要去除这些牵扰,就必须以“清静”法门去澄心去欲,参悟大道,“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达到“大道无形”的境界。《老子》主静,以“清静为天下正”;理学家以静为格物致知的途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历代古圣先贤都十分重视静功修炼。诸葛亮“宁静以致远”的座右铭成为了千古格言;朱熹要求他的弟子半日打坐半日读书。他说:“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王阳明的静功修炼体会则认为:“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所以,曾国藩说:“‘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成为三代后的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阳明亦是‘静’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太极拳是动中求静,静以制动的上乘‘静’字功夫。《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王培生先师还创立“按窍运身”的穴位运气法,因而尤其强调太极拳运动的入静功夫。张全亮先生在答中华民族网络电视台记者问时说:吴式太极拳在练拳时要“先在心,后在身”,平心静气,心灵净化,万念皆空,虚静至极,以实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搅海,尽性立命”(唐代李道子所传《授密歌》)。的太极拳的高级境界。

松,重在于肢体的放松;静,重在于意念的入静。松与静,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使人体达到心静体松,气敛神凝,沉着从容,纵横开合,鼓荡飞腾的虚灵境界。吴式太极拳认为只有进入这种松静的拳境,才能以心行意,以意引气,以气运身,气动身随,进入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的内三合境界。

在松静的基础上进而求缓慢,式势都要圆缓运身,徐徐用力,要内实精神外示安仪,牵动往来气贴背,引领精血入骨髓。从而使心灵进一步得到净化,大脑得到休整,四肢百骸血脉畅通,五脏六腑功能协调,修复各种因抑郁、焦虑、失衡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的功能性障碍,使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紊乱失调能得到缓解、康复。缓慢增力之力,乃力量、素质、潜力、活力的总合是也。

、“想穴除疾,细腻化瘀。

拳论讲“以心行意,以意引气,以气运身”。王培生先生通过数十年的实践研究,认为练拳时把意念放在穴位上,意动气随,按窍运身,对健身和技击有独特的效果。从而提出了“按窍运身”的理论。“想穴除疾,是张全亮先生对王培生先生的“按窍运身”理论的升发。张全亮先生言简意赅,释义甚明:“按窍运身,就是在运动时要想穴位,用穴位领着身体走。这是王培生老师的发明,是北派具有王培生老师风格特点的吴式太极拳独有的特点。练拳时观想穴位,不但细腻柔和而且具有明显的防病治病效果。技击时着意想穴位,可以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按窍运身’的提法把上述这一要求从理论到实践都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简单化了。并提高了太极拳运动对治病健身作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吴式太极拳习练以细腻著称。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六球相佐;一是按窍运身。

关于“六球相佐”,张全亮先生在答中华民族网络电视台记者问时作出了详尽解释:“所谓六球相佐,就是练拳时四肢的虚实变化,要以身体之六球(两眼球、两肾球、两睾丸球)操纵。即动肩、动胯时,要把意念放在睾丸上;动肘、动膝时,要把意念放在腰子上;动手、动足时要把意念放在眼球上。这是已故太极拳大家王培生老师在数十年的武术实践中验证、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独到的理论。在实践中一试便知:两睾丸管两肩、两胯。即当两个睾丸向内收缩时,两肩、两胯是无力的。当两个睾丸向外膨胀时,两肩、两胯是有力的;两腰子(内肾)管两肘、两膝。即当两个腰子向内收缩时,两肘、两膝是无力的,当两个腰子向外膨胀时,两肘、两膝是有力的;两眼球管两手、两足。即当两个眼球向内收缩时,两手、两足是无力的,当两个眼球向外膨胀时,两手、两足是有力的。用‘六球’操纵肢体,是以内使外,不显山不露水,具有隐蔽性。发力由内到外,完整不懈。六球相佐是交叉相助的,即动左边时着意右边的三球,动右边时着意左边的三球。”

“六球相佐”与“按窍运身”,是师爷王培生宗师武学生涯的智慧结晶和理论建树。他不但武学高深,技艺超群,享誉海内外,而且精通内功心法,善于把武、医融为一体,创立以气功行医治病的太极内功心法,使吴式太极拳的操练具体入微,细腻精妙,正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恩师张全亮继承了师爷的武学传统,武医结合,在“六球相佐”与“按窍运身”等气功心法的实践与研究中,积累了丰厚的成果。近十年来,他在继承先师衣钵,传承先师太极气功心法的同时,不遗余力地研究、阐释、传播先师所倡导的“按窍运身”等新创太极理论,深入揭示了吴式太极拳气功心法的奥秘,使吴式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原理被越来越多的为武林大众所赞同。

三、“柔化防衰,观妙开智。”

拳论讲“腰折百回若无骨,撒遍全身都是手“。柔韧性是人体健康指数的重要标尺。人体关节、韧带、肌肉、皮肤等结缔组织具有柔而韧的弹性和伸展能力,不但是生命力旺盛的重要标志还是技击决胜的重要条件。吴式太极拳以柔化为主,意在倾力提高防老抗衰,防身抗暴的能力。所以拳式运动强调缱鯦轻柔,圆活无滞。“观妙开智”具有两重意思,一是行拳时心内观体内循环之妙,二是运动中松静体悟宇宙运行之息。柔化与观妙,健体与开智,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观妙”一词,出自《老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无,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处其无,要以观其道的奥妙;处其有,要观其道的边沿极限。观无,虚无之中含造化万物之妙;观有,万物之中呈虚无妙道之理。虚无之道,生万物之体;万物之体,寓虚无之道。有无同观,一物一太极,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佛教天台宗圆教的观法,认为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就叫做“一心三观”,即观一念心毕竟无有,净若虚空,称为空观;能观之心,所观之境皆历历分明,称为假观;虽历历分明,然性常自空,空不定于空,假不定于假,称为中观。一心三观,圆照三谛之理,若水澄清,珠相自现,证一心三智,故而称“妙观”。故《秘藏记本》云:“妙观察智,五眼高临。邪正不谬,因以为名。”

老子“观妙”与天台宗“妙观”,虽教义不同,谛理相异,但所观对象,所察妙道是相通的。观的是宇宙万物,探求的是宇宙自然生生不息的虚无妙道,目的在于“若水澄清,珠相自现”以证心智。张全亮先生引用“观妙”概念为拳理,就是强调行拳过程中要心静体松,在六球相佐,按窍运身的同时,用意念内视,用心揣摩,细微观察,以探求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静开合,以气运身的玄机,感悟体内元气依照其本身运行规律在运行中所体现的特征和效应,以意象思维开启心智,妙悟太极真谛。张全亮先生反复说过,太极拳运动是心智运动,是头脑功夫,“以心行意,以意导气,按窍运身”,“先在心,后在身”,用意念指挥肢体运动。一招一式,举手投足,悉心体悟,着意于诗情画意的想象,比如一个式子在预动时,做一下“根扎八荒,参天生长,如沐春风气轩昂”的想象,周身骨节会自动上下拉开,身体会感到挺拔高大,并产生一种“头融天,脚融地,胸融空”,春风荡漾,浩气凛然的美好心情;又比如在起动时,做一下“枝繁叶茂花果香,尊天敬地孝高堂”的想象,会有一种神气鼓荡,丹田充盈,肢体自动,胸空腹实的感觉,由此进入一种由“敬”而“静”,虔诚、肃穆、愉悦、自信的超凡境界;再如在定势时,做一下“落叶归根金风爽,天人合一悉收藏”的想象,一种身心合一,气纳中丹,天灵地气,物我一体的意境油然而生。

张全亮先生对演拳有很多形象有趣要求,如“上如行云随风变,下如流水顺势走,彼刚我柔如翻版,处处旋涡处处轴”。意向上要“如气蒸腾”,意向下要“如水洇沙”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他练拳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和内外如一高级境界。

、“中正安舒,单重轻灵”。

中正安舒,单腿负重,轨道步型,是吴式太极拳最显著的一大特征。心守中而神内敛,颈椎、脊椎、腰椎、尾椎四椎垂直,心平气和,身架端正,行拳规行矩步,不偏不倚,身法中正,安适舒坦。这是太极拳运动的普遍规则,也是太极拳运动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吴式太极拳在恪守这一规则的同时,特别强调单腿负重的轨道步型。

单腿负重,要求在练拳时,身体的重心要完全垂直落在一条腿上。用一条腿支撑全部体重,另一条腿能抬而不抬,只起斜撑和拉纤的辅助作用,不分担体重。单腿负重,要求鼻子尖要和负重腿的膝盖尖、脚大趾尖上下垂直,三尖相照。尾骶骨要和负重腿的脚后跟上下垂直相照。在重心绝对垂直的情况下,移动步法或起腿时还要做好“配重”,即负重侧的肩沉、肘坠,合理遵循人体力学的原理。这样膝关节就不会“切轴”,不会受损。

轨道步型,要求进退之中,要在左右移动的定步之时,两脚尖朝前,两足平行,呈轨道式的方位行进。步履小的时候成正步,两脚之间横向距离为一脚,脚尖和脚跟之间的距离长约一脚;步履大的时候是隅步,两脚之间横向距离约一脚半,脚尖和脚跟距离长约半脚。吴式太极拳称这种步法为“川”字步型,即把身体两侧从肩井穴至涌泉穴比做“川”字两边的两竖;从头顶的百会穴至会阴穴相连的垂直线(即整个脊椎)比做“川”字中间的一竖。

   单腿负重的轨道步型,进退转换灵活,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上下起落,屈伸开合,都能做到不努气、不迟滞、不勉强,自然活脱,圆润轻松,灵活多变,重心左右转移快速敏捷,而且始终保持身体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吴式太极拳是虚实最为分明的太极拳流派。它不但要求两腿在每个动作中单腿负重,虚实分清。还特别强调每个动作都要注意分清上下体的虚实。也就是拳论所说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当左腿负重时,左手为虚手,右手为实手,右腿为虚腿;当右腿负重时,右手为虚手,左手为实手,左腿为虚腿。实者静,为阴,为服从;虚者动,为阳,为主导。只有上下左右虚实分清,重心才能稳健,举动才能轻灵,发力才能园整,所以,单腿负重的轨道步型,在技击发力时,才能真正能够做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由此发出的劲力最沉稳、最松整、最深长、最有力,自然也就会产生

、“体脑并练,益寿延年”。

吴式太极拳有人称之为“长寿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吴式太极拳特别强调体、脑并练。练拳时一方面强调单腿负重,放松入静,缓慢轻柔,去意如水,“以腰使手走螺旋”以加大腰腿的运动强度,提高其稳健轻灵的能力。常言说“人老先从腰腿见”。拳论讲“每练数年不能运化者,必于腰腿求之。”“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另一方面是强调“用意不用力”,强调博闻强记,要求背拳论、背歌诀、背动作名称、强调博览群书,勤思善悟,即可提高拳术水平,亦可有效的延缓脑细胞的衰老。

吴式太极拳是以易理为拳理的拳术。其基本八法就有极深的文化内涵,要求与《周易》八卦对应,既依卦画特征确定劲别,又以卦象属性按窍运身,无不与人体内脏相联系而对五脏六腑产生积极效应,达到内外兼修,强身健脑的目的。亦集中体现了吴式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及其壶奥。

掤与坎卦对应,内应肾,外通耳在体为肾,守窍以会阴,气发于肾脏。八法歌诀:“掤属水下钻上浮,子丑合松裆翻手;六面劲忘掉手脚,主进攻上对下找。”掤劲的锻炼有强肾固精之功效。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及会阴。肾精,乃生命之根本。掤劲之气发于肾,气和则肾精足,清气便会以上升增髓而补脑,浊气下降而周身清爽习练掤劲时,以腰为主宰由内而外张力,使脊柱得以不停地蠕动鼓荡,两肋不停地伸缩开合,从而改善脊柱和腰部器官的供血状况,充分调养和增强肾脏功能,肾气旺盛精力充沛听觉灵敏。所以,掤,是太极八法的基础而置于首位。掤劲的习练壮腰肾,健大脑,使精神健旺而耳聪目明。

捋与离卦对应,内应心,外通舌在体主血,守于祖窍,发于心脏。八法歌诀:“捋属火能化万物,破掤劲食指画眉;午未合收玄找肩,想前手动步移山。主血脉藏神开窍于舌。脉为血之俯,心主血脉,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血液为生命之本心的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精神充沛;血不足,则可致失眠、健忘、神志不宁等心神的病变。习练捋劲时,由于动作的开合与呼吸一致,一开一合,一呼一吸,对心血管的扩张与收缩,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所以,长期习练捋劲,不但能使心气得以调节,脉动和缓而有力,而且能使心血回流量增加,心率减缓,心气和顺起到养血的作用,还能对心脏病患者好的改善效果。

挤与震卦对应,内应肝,外通目,在体为筋,守窍于夹脊,气发于肝脏。八法歌诀:“挤属木直撞前冲,想前脚再想夹脊;寅卯合形同刹车,主进攻状若雷击。挤劲气发于肝经,可舒肝明目。肝主疏泄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肝的功能是否正常往往反映于目在习练挤劲时,两贴而两肋的运行带动期门章门二个肝经之主穴和募穴有舒肝明目的作用,并有治疗肝脏慢性病的功效,对眼病疗效尤为明显。

按与兑卦对应,内应肺,外通鼻,在体为皮毛,守窍于膻中,气发于肺脏。八法歌诀:“按属金扶肘沾肩,膻找大指手追眼;申酉相合中旋转,破挤令其入深渊。”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主呼吸之气,其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如果肺气不足,则呼吸无力,身倦无力,动则气喘,自汗等气虚不足症状相继出现。按劲的习练能增加呼吸时胸腔的扩张与收缩,促进肺活量的增加,因此有养肺的功效。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而运行于周身,若肺气足,血可随气运行于周身无阻,身体便会健壮无病,所谓“气壮如牛”正是形容人体气血旺盛,健康强壮。

採与乾卦对应,内应大肠,外通面颊,与肺相表里,在体为大肠,守窍于性宫、肺俞,气发于手阳明大肠经。八法歌诀:“採属乾卦象三连,体内三田垂一线;戌与亥合破肘打,垂肘大指对鼻尖。”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液,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以及发热病等。大肠专门清理体内垃圾,保持内环境的净化。它在人体中的功能,就是传导和排泄糟粕。大肠的病变,多与津液的盈亏有关。大肠经脉气有余,则表症为实热,消耗水分过多,肠液干枯,不能滋润大肠而致使大便秘结不通,在本经循行部位上会出现发热、肿痛的症状;若脉气不足,则表症为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引起身体怕冷战栗,出现肠鸣、腹痛、腹泻等症状。手阳明大肠经上共有20个穴位,连接了口、齿、鼻、肺、大肠、上肢等部位,其中商阳穴、合谷穴、阳溪穴、曲池穴等重要穴位都有奇妙功用。採劲的功能就是调和手阳明大肠经的脉气平衡,以阴助阳,以阳助阴,阴阳互动,和顺协调,从而促进大肠经脉主津排毒的功能。

挒与坤卦对应,内应脾,外通口,在体为肌肉,守窍中脘,气发脾脏。八法歌诀:“挒属坤卦象六段,寅申相冲上挒成;子午相冲腾挪挒,巳亥相冲下挒精。”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生养肌肉脾脏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脾属体内消化系统,有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与运输的功能。气发于脾经。挒劲对脾胃有刺激按摩作用,能提高其消化吸收排泄的功能,故有增食欲、健脾胃、壮体魄的功效。

肘与艮卦对应,内应胃,外通面,在体为胃,守窍肩井,气发胃脏。八法歌诀:“肘法混元用法多,如山没水半山突;劳宫肩井辰巳合,膝追肘顶命呜呼。”胃是人体中承受五谷肉食的消化器官,位于人体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足阳明胃经,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脸部承泣穴,止于足部第二趾端厉兑穴,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足阳明胃经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肘劲的锻炼无疑具有独到的养生健身功能。

靠与巽卦对应,内应胆,外通目,在体为胆,守窍玉枕,气发胆经。八法歌诀:“以肩打靠想足空,实脚难空想前行;踩云踏雪辰戌冲,靠劲自强还养生。”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呈囊形,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胆汁,参与食物的消化,胆汁是由肝的精气所化生。胆和肝有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上起于眼外角,下行至耳后风池穴,经颈、肩、锁骨、腋下、环跳,沿下肢、足背,到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共四十四穴,左右两侧共八十八穴。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他能治疗发热病,以及偏头痛、淋巴结肿大等病症。《素问·六节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脾胃论》所谓:“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泻、肠澼不一而起矣。”靠劲的锻炼有助于胆气的练养,从而促进人体内脏的全面协调平衡。

吴式太极拳基本八法与《周易》八卦相对应的太极内功心法,内外兼修,脑体并练,不但使人体的肌肉、骨骼得到锻炼,而且使五脏六腑的机能得以良性运行,肾精足动作敏捷;肺气足呼吸和顺;肝气足动作迅猛快速;脾脏健肌体丰盈健壮;肠胃通畅,消化功能健强;胆气壮而内脏安;心气足脑力强健,神经灵敏,思维活跃,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很好的调节。这对于预防老年性疾病尤其具有深不可测且奥妙无穷的影响力。所以,太极拳运动被看作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是人类最好的强身健体、美容美体、益智健脑、长寿延年的养生妙方。

六,“阴阳合德   与天同运”

张全亮先生讲“‘阴阳合德’是在强调无为的规律运动的同时,要强调多做好事,多做善事,才能健康长寿(与天同运之意)。”

吴式太极拳八法与八卦的卦象融为一体,原因就在于人体本身与八卦是相对应的。人体虽小,却暗合天地。自然万物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人体的生理结构形态与象征宇宙自然形态的《周易》八卦构图是相通的。人体以肾脏所处腰部为太极,脊柱左右两个肾脏左高右低,恰似太极图的阴阳鱼。《素问·脉要经微论》说:“腰者,肾之府”。由于肾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所谓“肾气足,百病除”。它主导着人体五脏六腑:左肾为阳,司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功能;右肾为阴,辖心、肝、脾、肺、肾五脏的运行。脊柱两旁的两条大筋形同“太极生两仪”的“两仪”;“两仪”之上通两腋大筋,发于胳膊;“两仪”之下通两胯后筋,发于大腿。“两仪生四象”的“四象”就是四肢。“四象生八卦”的“八卦”,即四肢八节。八八六十四卦,就是手指和脚趾的指节共五十六节与双手、双腿八节合为六十四节,对应六十四卦。太极拳、八卦掌的内劲由腰发于脊柱两旁的大筋,再由脊骨两大筋发于四肢,又由四肢八节发于足趾手指,即所谓“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就是太极内功心法“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基本劲法,就是人体效法天地的规律运动。

太极八法的劲别与八卦卦象对应,阴阳虚实了了分明。组成八卦的基本元素是“爻”。“爻”有阳爻和阴爻之分。每卦由三爻组合而成,象征天、地、人三才。人体分为上、中、下亦如卦象:脐以上为天,脐以下为地,肚脐在中乃为人生之门。人体各个部分都可以如同卦象,分为上、中、下三节。人体上肢以肩为根节,肘为中节,腕为梢节;人体下肢以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踝为梢节;人的手指也有根、中、稍三节。人体经脉在上下肢各有三条阴经、三条阳经,如同八卦的三爻;人体躯干划分为上、中、下三焦: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肺;横膈以下至肚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人体丹田也有上、中、下三丹田,《道机经》所谓“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三丹田。”一般认为,上丹田在祖窍玄关,中丹田为胸口膻中穴,下丹田在脐后脊前连线的前三后七命门位置。人体六球以两眼球为上球,两肾脏为中球,两枚睾丸或卵巢为下球;人体后背的玉枕、夹脊、尾闾,称之为“后三关”;人的面部口鼻间也分三层:鼻通天以呼吸空气,口通地以饮食五谷杂粮,口鼻之间的水沟有一重要穴位叫“人中”,意即天在上,地在下,人居其中。

组成八卦的每一爻,不是阴就是阳。人体如卦象,也是阴阳组合体:里阴外阳;下阴上阳;右阴左阳;血阴气阳;静脉阴,动脉阳;五脏阴,六腑阳;十二经脉的流动循环也是由里及表,由表及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由阴入阳,由阳入阴,一阴一阳,相互循环,相互贯通。太极拳运动就是依据太极八卦的阴阳哲理,行虚实刚柔,开合攻防之拳势。

《周易》是一部天书,人体也是一部天书。太极拳既是《周易》易理的载体,也是人体肌理与心理的演绎体。所以,张全亮先生以“阴阳合德,与天同运”相慰勉,指明了与自然和合,按日月运行规则养生作息才是养生之道,长寿之途。  

王培生先师说:无论站桩功或打太极拳,全身的毛细孔都要张开,使其跟大自然相通,即内气跟外气相结合,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张全亮先生在答中华民族网络电视台记者问时强调:“练拳时自身的动静要注意和宇宙当中的自然现象相互联系。比如江河是一种常见的流动现象。我们在练拳时凡是在做前进、后退、左顾、右盼、起伏、折叠等动作时,都要在意念中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江河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山岳是一种常见的稳静现象,我们在练拳时凡是在做中定和亮势的的动作时,意念中要有一种若有若无的山岳高耸,壁立千仞的雄姿;比如天地是上下分开的,练拳时,也不要把神、意都放在体内,更不能放在一处,神要尊天,意要敬地;神要显于外,意要藏于内;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练拳时向上要寄予下意,向前要寄予后意,向左要寄予右意,反之则均然;练拳时要形如榕树之气根全身披挂,势要如流水之灌溉浑然无隙;其精神要提起,要如春风拂面神清气爽,要如细雨润物,生机勃发;太阳和地球是公转自转同时进行的,我们练拳和技击时也要下意识地体会公转和自转的关联和妙用;天地间充满着信息网络,人体内布满了经络穴位,我们在练拳和技击时,每一举动都要充分发挥经络穴位的作用”。

阴阳和合,生生不息。《易传·系辞下》云:“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只有阴阳相通相合,才能产生天地万物。《易传·系辞上》又云:“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月运行,阴阳交替,寒来暑往,周而复始,循环往返,永无穷尽。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为宇宙自然的重要组成成分,人的功能结构和生化节律与天地相合,人的一切行为都顺应宇宙自然规律,才能健康长寿以尽天年。

宇宙自然规律集中体现为“时空”的阴阳辩证规律,时,即昼夜转换和天地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运行。空,即万物并存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易经·象传·大有》:“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宇宙万物只有应天随时,与天地同步运行,才能昌盛亨通。人类贵生养生更要顺应日月运行、阴阳互动的规律,待时而动,行止顺遂时宜,动静不失其时。《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的“春养肝、夏养心脾、秋养肺、冬养肾”就是应天而时行,顺时保养而不失时机。吴式太极拳注重阴阳时间医学,倡导练功者与日月同行止,与天地同秩序。

张全亮先生对“吴氏太极拳健身原理和实践”的理论总结和概括,全面涉及到吴式太极拳的内功心法,达到了吴式太极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的理论新高度,既非一篇短文所能概述,也非我作为张全亮先生的弟子所能准确阐述的。缺漏之处,望师兄弟们相互补益;谬误之处,请师父和前辈们批评指正。

 

 

通讯地址: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五邑大学387信箱

联系电话:13620189679

 

 

20151225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活动内容更多
联系我们更多
QQ:1364960387
微信:兔兔侠
邮箱:zhang_xy3188@sina.com
客服中心
鸣生亮: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